产品中心Products

行业资讯

角斑病
发表时间:2020-08-25     阅读次数:     字体:【

角斑病是指发生在林木、果树、黄瓜、番茄等各种作物的叶片上,病斑形状为多角形的一类病害,与褐斑病形态类似。

这种病害以预防为主,科学的管理与良好的通风排水条件,可很大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开始时产生褐色小斑点,后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色赤褐,周围往往有黄色晕环,后期长出黑色霉状小点。病害从基部叶片开始往上逐渐蔓延,叶片逐渐脱落,最终导致营养供应不足,果实个头小。

案例:看着像是缺镁等缺素症状,但是补充镁,有的补充多种微量元素,也没有明显效果,情况却继续恶化。

部分作物表现老化,早衰,有的看着有缺素症状。

细菌性角斑病症状:初期为水渍状浅绿色,后期病斑呈灰白色,容易穿孔。通常通过雨水,或者灌溉水溅到叶片上传播。

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条件:

1)一般低温、高湿、重茬的温室、大棚发病重。

2)为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发病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以上。在降雨多、湿度大、地势低洼、管理不当、连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4)磷、钾肥不足时发病也重。

5)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措施:

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利用无菌的大田土育苗。利用高垄栽培,铺设地膜,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及时通风。雨季及时排水。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

另外,品种的选择也很关键。选择抗病力较强的品种。

推荐药剂:噻唑锌

20%噻唑锌SC是高效、低毒的噻唑类有机锌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杀菌谱广、剂型先进、对作物安全等特点,兼有保护和内吸杀菌治疗作用,对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效尤为突出!对真菌性病害高效!

七、农药就该这样打,花钱少效果还翻倍!

一、打药前

1、减少病虫源

清理病叶、病枝、病果甚至病株(大多数病害的传染源),拿出田外焚烧处理,打药效果自然会好一些。

2、选好打药时间

1)根据温度变化来确定

无论是植物、害虫或者病菌,它们都有一个适合的活动温度,大概在20-30℃,25℃最好,这时打药,不仅对作物是安全的,对在活跃期的病虫草也会有效果。

高温天气时,应该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打药;寒冷天气时,应该在上午10点以后,下午2点以前打药;冬春季的大棚里,最好在晴暖天气的上午打药。

2)根据湿度变化来确定

药液从沉积在病虫害上到展开均匀的药膜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空气的湿度影响就很大。

空气湿度过大时,沉积的药液就会变成更大的液滴,再二次受重力影响下,就会沉积到植株的下部,从而产生药害;空气湿度过小时,药液容易蒸发,导致能接触到靶标上的药就变少,从而降低药效,严重的还会出现灼烧性药害斑。

因此打药环境要保持通风。露地蔬菜,可以适当修剪植株的一些叶片和枝条,保持田里的通风透气。大棚蔬菜,若早上打药,则选在揭棚放风一段时间后,若下午打药,则选在闭风前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前打药。

3)根据病虫害的特性来确定

如防治粉虱(一碰到就飞走),在早上露水未干时打药;防治花蓟马,在早上花开的时候打药;防治叶蓟马,在傍晚或晚上打药等。

如防治病害,在雨前雨后、浇水前、阴天前、发病初期时等进行打药(因为很多病害主要靠流水、风雨来传播,此时不打药,病重了就更来不及了)。

3、选对农药

若是防病,首先要对症下药,知道啥病该用啥药,不乱用药,认清真菌性病害用药与细菌性病害用药的不同;其次要轮换用药,不要一味的使用相同成分的药剂。

若是防虫,首先要对虫下药,兼顾杀虫,杀卵,杀幼虫或若虫,从而减少虫源;其次要轮换用药,以防害虫抗药性的增加,降低药效。

4、稀释农药要适当

用药按说明来稀释使用,视病虫发生程度严重性可以适当加量,但不推荐加倍使用。如果觉得药效不行时,一方面可以轮换另几种作用机理的农药,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打药设备或用药技巧。

5、混配农药要合理

病害发生初期,用内吸性治疗性杀菌剂。在杀虫时,可选用有杀卵作用的和杀成虫作用的杀虫剂混配等。注:同一成分药剂避免混配,铜制剂避免与碱性农药混配等,以防发生药害。

二、打药时

6、掌握好打药方法

对于喜欢在植株某一部位危害的病虫,打药时着重打这一部位(如叶背、果实上、花上、茎基部等)。

7、把握好打药距离和速度

如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喷头要与靶标保持30-50公分左右;机动喷雾器则保持在1米左右。人在打药时走得慢药液容易连片,走得快有些部位就会打不到药,所以要把握好行走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

8、调节好药滴大小

根据喷雾器及其喷头的性能,调节出适合的雾滴大小。大棚蔬菜中防治病害和蚜虫、白粉虱等微小的害虫时,可选择烟雾机;露地蔬菜防治病虫害时,就要选择喷出雾滴比较大的喷雾器。

三、注意事项

9、使用农药不可单一

有些农民朋友使用农药往往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例如番茄发生了晚疫病就喷普力克或甲霜灵,发生了早疫病就喷代森锰锌或杀毒矾,发生了细菌性病害就喷铜制剂等,结果是治了一种病又上一种病,摁下葫芦瓢又起,治来治去都没治好。

究其原因就是单一用药,不利于多种病害的综合控制。而采用科学合理的农药混用,可以扩大使用范围或者兼治几种有害生物,甚至可以增加药效并减轻抗药性、药害等农药副作用,既高效又省工省时。

如王铜可以和很多杀菌剂、杀虫剂混合使用。以30%的悬浮剂600倍液与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混合喷洒,防治蔬菜的褐斑病、细菌性叶枯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与春雷霉素混合而成的春雷王铜可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

10、使用含唑类农药的浓度不可过高

含唑类的杀菌剂很多,这些杀菌剂的说明书中都说防治白粉病、叶霉病、锈病效果如何如何好,却没有说明用量过多的副作用。所以在使用该类农药时,一定要严格按规定量使用,否则浓度过高,就会使植物出现顶部叶片变小、变厚、皱缩,最明显的是节间变短,比如在黄瓜上、西葫芦上使用就应特别注意。

11、喷施农药添加叶面肥一定要谨慎

因为叶面肥的成分比较复杂,除大量元素和的磷酸二氢钾,多数是大、中、微量元素的混合物,少数叶面肥还混有激素和助剂。含有的金属离子以钾、锌、锰、铜等居多。如此多的金属元素一旦遇到碱性农药、抗生素农药或劣质农药,就会产生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沉淀和分层现象。这种药肥混合物一旦喷施到作物上,轻者导致药剂失效,重者出现蔬菜生长点萎缩,或类似激素过量症状,有时还会引起作物中毒。

因此,我们要走出农药喷施随意添加叶面肥的误区。其实,有些杀菌剂也具有叶面肥的功能。如嘧菌酯类农药和铜制剂所含有的铜离子,都是有利于作物生长所需,通过喷施无形之中预防了缺铜症状。适宜作物上适量喷施代森锰锌类的药物的使用,作物一般不缺乏锰、锌元素。

12、不可土施多效唑

因为多效唑残效期长,不易分解,会直接影响到下茬蔬菜生长。以茄子为例,定植在含多效唑的土壤中,会直接影响茄子根系伸展、下扎,根不深,棵不壮。一般情况下,茄子定植后正是根系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扩展出去的根系将成为后期根系的骨干。而土施多效唑抑制了根系的伸长、扩展,前期根系分布范围小,对后期根系发育不利,就必然出现前期空棵效果好,后期植株一直长不起来的现象。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叶面喷施效果更好一些,安全性更高,而且当季收获拔园后,多效唑不易对后茬蔬菜产生影响。另外,即使因叶面喷施多效唑出现药害,还可用赤霉素药液来缓解,而土施多效唑就很难补救了。

13、阿维菌素不可冲施

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低毒、安全、抗虫谱广的杀虫剂,对绝大多数线虫、体外寄生虫及其它节肢动物都有很强的驱杀效果。有的菜农在防治根结线虫病时,把药剂随水冲施,结果自然达不到防治目的。我们说,施用阿维菌素在1500-2500倍时,才能保证其效果。也就是说,随水冲施每方水需加1 斤左右的阿维菌素才行,而每亩地一般一次浇水量大约15-20方,这样算下来,浇一亩地得需要20斤左右的阿维菌素,才能发挥作用,这样大的用量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采取单株灌根的方式,最好配合恶霉灵、百菌清等杀菌药剂。

14、防治根部病害不要叶面喷药

如番茄、辣椒疫霉根腐病,是典型的根部卵菌病害,如果用叶面喷药的方式,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实际上,防治疫霉根腐病的药剂均为杀菌剂,而杀菌剂有内吸性和保护性之分。内吸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内是由下向上运输传导,也就是从植物的根部开始,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而叶面喷药,药剂只停留在叶片上,不能到达植物根部,也不会对根部病害起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基本不进入植物体内,不能向四周运输传导,更不会对根部病害起防治作用。所以,要想解决根部病害还要靠灌根等方式,直接将药剂作用到发病部位,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15、不可乱用生根剂

俗话说,根是蔬菜生长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很多菜农虽然也知道这一点,却忽略了根与叶的平衡,把生根剂当成了万能药,乱用生根剂。表现为:苗生长慢,灌生根剂;防治根部病害,减少死株也灌生根剂;苗叶片浓绿、茎秆粗壮,生长过慢还灌生根剂;只要发现蔬菜生长不正常都灌生根剂。

我们说,生根剂的作用就是在根弱叶茂时,促进根系生长,调整根叶比例。因此,使用生根剂时,应是叶片较好而根系较弱,根系吸收的水肥难以满足叶片的需要时,如冬季浇水等造成根系受伤或植株徒长等造成根系与叶片的比例失调时最佳。


 
上一篇:农药使用技巧
下一篇:几种情况,越用化肥越减产